教育大咖秀

奖励孩子是一门学问,听听校长怎么说?

   “你能考到班里前十名,我就给你买小汽车。”“今天你好好吃饭,我就给你买糖果吃。”“如果你认真完成作业,我就给你20元。”现在很多家长都会通过诸如此类的物质奖励的形式激励孩子,虽然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持续时间较短,不能很好地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还会给孩子的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那么,家长们应该以精神奖励为主,还是物质奖励为主呢?青岛教育培训网针对这一问题对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副校长郭玉敏女士进行专访。

物质奖励:应从兴趣点下手,适可而止。

      在教育孩子方面,到底是应该物质奖励多一些?还是精神奖励多一些呢?郭校长是这么回答的,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或者学习的初期,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自控力较差,家长们可以使用物质奖励来吸引孩子,比如:“孩子,你这次期末考试表现优异,妈妈送你一本童话书。”或者“孩子,你作业完成的很棒,爸爸送你一副拼图。”通过物质奖励,帮助孩子集中注意力,培养孩子的自控力,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方式。

 

      但是家长要注意物质奖励应该仅限于一点小小的“奖品”,比如一些优质的书籍、益智类玩具等物品。有的家长会通过金钱的形式奖励孩子,这的确是一个见效快的方法,但是这么做会让孩子误把奖励当作目的,如果我们经常把物质做为激励孩子去做某件事情的方法,孩子可能就会对事情本身失去兴趣,只是为了得到最后的奖励而去做某件事,导致孩子丧失热情和动力,物质欲望却越来越强烈,变得功利和势利!

 

精神奖励:用爱激励孩子成长。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或者学习的深入,物质奖励带来的效果逐渐弱化,这个时候的孩子更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一种肯定和支持,精神奖励可以激发孩子内在动机,推动孩子不断进步。说到精神奖励,郭玉敏校长说:“家长的精神鼓励不能过于空洞,要让孩子真实地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爱。比如:‘孩子,你画画水平很好,栩栩如生!以后肯定会更好!’当家长发自内心地去鼓励孩子,就会使孩子保持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和知识本身的魅力。”

 

      精神奖励是一个能促使人积极向上的暗示行为,使孩子本身对这件事情感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孩子对这项活动产生了兴趣,他就会更愿意去参与到这项活动中。其实,精神奖励分为两种表达形式,一种是语言上的奖励,郭玉敏校长笑着说:“因为我的儿子喜欢去海边玩,因此当他偶尔早上贪睡的时候,我就会对他说:‘如果你可以坚持一周都按时早起,周末就带你去海边玩。’他听到后,果然这一周都表现的非常好!”通过实现孩子一个小愿望来鼓励孩子,无疑是一种最有效的激励方法,既满足了孩子的心愿,又能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另一种是行为上的奖励,比如:“你好棒,和妈妈一起完成家务活,来让妈妈亲一口。”家长们对孩子的一些亲密的动作和行为同样可以鼓励孩子积极向上,一个满意的微笑、一个温暖的拥抱、一个充满爱意的亲吻等,看似简单,却能让孩子刻骨铭心地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鼓励。

      所以,郭玉敏校长建议家长们在孩子的成长初期,以物质奖励为主 ,随着孩子良好习惯的一步步养成,家长要逐渐转换鼓励方法,尽可能地以精神奖励为主,而物质奖励要适可而止!不管是金钱还是玩具,都远远不及家长对孩子的一个亲吻、一个拥抱和对孩子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