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她有激情、有追求,凡事以学校、教师、学生利益为出发点,宽以待人,严于律已,既是校长的协助者,又是有思想的实践者。作为一名年轻有为的教师,她在教学中孜孜不倦,与学生、家长融为一体,了解学生所需所要,懂得家长的疑点难点,既是教育路上的引领人,也是成功路上的指明灯。作为一名教子有方的母亲,她将孩子视为最珍贵的璞玉,不过度打磨,不刻意雕琢,只愿孩子能在阳光下做一个快乐的少年。2017年2月22日,青岛教育培训网“岛城教育百师团”有幸邀请到了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副校长郭玉敏女士,就“德育教育”、“家庭教育”,以及“语文学习”三个方面进行了专访。
德育教育——给孩子心灵深处播下美好的种子
“所谓教育,就是一个人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后剩下的东西。” 这是爱因斯坦眼中的教育真谛,郭校长对此观点也有自己的看法:“学校不仅是一个知识传授的地方,更多的还应该发挥育人的功能。结合我自身来谈,当我小学时期,学校组织朗诵比赛,老师需要从班里挑选一名领诵者,我和我们班上的另一位同学作为两名候选人进行班内比赛,要求就是谁背的朗诵稿流利谁胜任,最后我当选了。虽然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但是其中就涵盖着德育教育。老师让同学之间进行公平竞争,最后谁努力谁获胜,这种观念的传输,会让学生形成一种努力拼搏、把握机会的思想意识。而这种思想意识是永久存在的。”
“小学是为人的一生奠基,也是学生接受德育教育最重要的场所。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上,当老师提问一个问题时,如果一名不知道如何回答的同学被叫起来,其他的同学一定会哄笑,这时候老师一定不要大声呵斥,而是要正确引导这些同学。比如引导那些知道答案的同学去帮助那位不会的同学,‘哪位同学可以帮帮他啊,告诉他正确答案!’这时候班级里就会形成一种互帮互助的风气,不会的同学也不会因此失去自信心,会的同学也学会了帮助他人。”郭校长就德育教育的问题继续向我们介绍,“小学生具有辨别能力差、可塑性强、思想幼稚等特点,这就更需要我们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教育。在日常授课中,老师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肯定的眼神,都是在进行德育教育。老师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开展德育教育,当整个校园都彰显出和谐温馨、乐学向上的精神风貌,学生们就会更好地融入到集体中来,形成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德育教育,不可一蹴而就,而需任重道远,既要通过学校老师教授的真、善、美来引导教育学生,也要靠家长们平日在家中做出表率。我们每一个人,只有把握好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在他们心灵深处播种下良好的做人道理和社会公德的种子,科学地教育孩子,才能让孩子成为有用于社会的人。
家庭教育——家长缺少的不是理念,而是方法
家庭教育一直是家长心中永远的“痛”,到底怎么做、怎么教孩子才更加优秀?郭校长向我们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在家庭教育上,理念的力量是有限的,在教育理念俯首即是的现代社会,家长真正欠缺的不是理念,而是方法。”
教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念,但必须要有正确、积极的方式方法进行配合。“就拿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来说,有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就是‘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团结,有事情找老师解决’,但有的家长的教育理念就是‘有人打你,你就一定要打回来’,其实最好的方式还是应该交给孩子自己解决。作为一名家长,我们必须要给孩子解决问题的权利,而不是把孩子的问题变成自己的问题,要让孩子从小就学会自己的问题自己去解决。我们可以为孩子做事,但不能替孩子成长。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更应该是个旁观者,而非他们的主宰。”
除此之外,在中国家庭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物质奖励”也深受家长的推崇:考试成绩全部85分以上,给孩子买玩具,进入全班排名前三,直接现金奖励。凡此种种,方式不同,但刺激效果却惊人的相似。郭校长对此介绍说:“这就是一种教育观念没有匹配正确教育方法的现象。我并不赞成物质鼓励的方式,奖励孩子是一门学问,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奖励,因为奖励是对他成果的一种肯定。适度的奖励可以激发孩子的自信心,让他们有一种荣誉感和满足感。长期使用物质手段奖励孩子,会造成很多隐患。如何奖励孩子,考验的是父母教育的技巧!”
父母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实际上也是他们终身的老师、最长久的老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教育理念,但教育孩子、培养孩子是一生的功课,作为家长,我们都必须不断实践、反思、摸索,寻找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方法。
语文学习——语文其实就是一个“积累”和“输出”的过程
万丈高楼平地而起。楼越高,基础越需要牢固,语文学习也是如此。“语文学习其实就是一个‘积累’和‘输出’的过程。”当郭校长谈起语文学习时说道,“‘积累’即为语感的培养,‘输出’即为作文的拼写。在语文学习中‘积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就需要我们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帮助孩子识字和阅读。”
当谈起如何培养孩子识字的话题时,郭校长向我们介绍了“指读识字法”:“所谓指读识字就是在亲子阅读时,父母一边带有感情的给孩子读书或介绍某个词语的时候,一边用一个手指随着读音的速度在文字间移动,这样利用手指的移动,将孩子的注意力分配到文字察觉上。这种方法不可能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它是一个慢慢积淀的过程,贵在坚持,通过较长时间的坚持,父母在某天会突然就会发现孩子在识字能力和识字数量上有了质的变化,就比如我的儿子,5岁那年我就突然发现他可以自己读书看报了。”
美国教育学家杜威说过一句话“教育即生活”,教育不是单纯的学习书本知识,家长们不能为了让孩子学而学,而应将学融入于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这样既享受了生活的快乐,又增长了识字本领。
谈到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郭校长说:“学龄前的孩子还是应该以培养阅读兴趣为主。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注意集中时间大概就5分钟左右,应该还是掌握‘家长读,孩子听’的原则,给孩子培养阅读的兴趣。到了小学一二年级,家长可以选择一些绘本和孩子一起阅读;到了三四年级,家长就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童话书读物;到了五六年级,就可以选择一些中小学生适合读的经典名著等。”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作为家长的我们,生怕给孩子的不够多,然而,事实却是:我们做的太多了。教育孩子并没有家长们想像的那样复杂,无非是要做好三件事情:关注德育教育、注重家庭教育、培养学习兴趣。新学期伊始,希望家长们能以此为契机,以此为新的起点,在教育之路上阔步前进,实现育儿之梦。
校长简介:
郭玉敏,青岛平安路第二小学副校长,小学高级教师。作为一位理念超前、充满激情和创造力的教师,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在小学教育这方净土上辛勤耕耘,播撒着爱的种子,孕育着一个个丰硕的成果。先后在全国、省、市、区出公开课、比赛课,获得了全国特等奖、一等奖、省二等奖、市一等奖等好成绩。撰写的论文、教案有十多篇在全国、省、市各级刊物、网站发表、刊登。先后被评为山东省优秀教师、青岛市学科带头人、青岛市教学能手、青岛市青年优秀专业人才等荣誉称号。
她坚持在语文教学一线和老师们“摸爬滚打”,2001年,作为新课程改革实验教师,她从一年级的汉语拼音教起,在教研员指导下,共研课堂,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开放、多元、自主”的语文课堂。之后,“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研究”、“语文教学策略研究”、“翻转课堂实验研究”等,她都亲历参与,执教公开课、与老师们共同探求语文之道。正如她的教育理念:立人先立德,成才先成人。她的永不言败、执着坚守,为她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但她的真诚和善丝毫未变,她毫无保留的为青年教师服务,指导教师执教公开课、开展课题研究,成就了一大批语文骨干教师,受到了老师们的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