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咖秀

教育的智慧——青岛教育培训网专访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
  “岛城教育百师团”自启动以来,受到岛城教育界人士的广泛关注和支持,青岛教育培训网将陆续对青岛各区市教育局领导、资深教育界专家、名校校长、青岛市名师工作室成员、优秀教育工作者等教育精英进行专访,为岛城朋友呈上一场教育盛宴。“青岛教育头条”微信公众号将不定期推出系列报道。权威大咖、专业观点,敬请关注。
  
  此次,青岛教育培训网邀请了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跟我们一起聊聊当教育碰撞智慧,会迸发怎样的精彩。
  
 
  【校长名片】
 
 
  刘岩林,现任青岛枣山小学校长。 
  从教26年,曾经担任14年语文教研工作、10年的区域教学管理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是首批国家级骨干教师。执教国家、省、市级公开课,多次送教下乡,应邀到多个地市做课、讲学。多次被聘担任华东三省小学语文优质课评选评委。研究成果“语文对话阅读研究与实践”在全省推广。出版专著《我的“对话阅读”研究与实践》。担任青岛市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理事长、山东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理事。先后主持或承担5个国家、省级课题研究。个人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实验优秀成果一等奖。发表研究论文20余万字。
  自2014年八月担任青岛枣山小学校长以来,坚持一线任教,带领全体教师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顶层设计,合理规划,提出并引领实施“枣花朵朵开”课程体系,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学校课程建设受到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省市专家的好评。承办了由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举办的“全国学校文化内生和课程再造现场会”,并在大会做介绍经验。应邀在“第四届海峡两岸教育论坛”做学校课程的主旨发言。学校课程实施多次被岛城媒体报道。
  
  教育是什么?传统教育认为教育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然而在世界瞬息万变的今天,教育也需要紧随时代前进的脚步,不断汲取新的力量与知识。德国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而在这召唤的过程中,时时刻刻浸透着教育的智慧。“教育是一门智慧之学,教师育人的同时也是在研习一门智慧课程。”青岛枣山小学校长刘岩林如是说。
 
  
 
  得山之智 行教之趣
  
  2014年,备受瞩目的青岛世园会在依山、傍水、拥湾的青岛市李沧区成功举办,作为李沧区南大门的特色标志,枣山为城市风光增添了一抹明丽色彩,鲜活的生命与深厚的文化交织,为坐落于此的青岛枣山小学赋予了更浓重的历史人文气息。
  
  山之智是坚实,在于坚守自己的志向,不畏风雨,不拒细壤,于岁月中积淀自己的浑厚伟岸;山之趣是精彩,在于生机勃勃,纯粹自然,以宽广的胸怀坐拥万物而尽显和谐之美。青岛枣山小学汲取山之智、山之趣,以“智趣教育”为教育理念,以智激趣,以趣启智,张扬个性,激发灵性,在建校第一年就被评为青岛智慧校园、青岛市现代化学校,赢得了良好的办学声誉。
  
  刘岩林,青岛枣山小学现任校长。刘校长给人的印象是端庄、大气、亲和,几十年的从教生涯让她的一言一行中浸润着一名教育工作者特有的睿智与从容。在教育工作中,她始终秉持“让学生在学校得到智慧的启迪和灵魂的滋养”的育人理念,与枣山小学的“智趣教育”相得益彰。 
  
  “青岛枣山小学的办学理念是‘坚实起步 奠基人生’,在我们看来,小学教育更应该关注的是提升学生的基础素养,立足根本,为学生的成长奠基。”刘岩林校长说道。自2014年担任青岛枣山小学校长以来,她带领全体教师科学谋划学校的发展,以课程建设为突破口,立足学校实际合理规划,完善顶层设计,致力于培养拥有山一样胸怀和品格的枣山学子,促进了师生的共同成长。
  
  十几年的教学管理工作让刘岩林校长习惯了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待学校发展,作为一名校长,她对自己的角色也有着全新的认识:“校长首先要是一名有智慧的设计师。立足实际,思考学校的顶层设计、课程建设、教师建设等课题,做学校发展的引领者;再者,校长还是一个智慧的激发者。激发全校师生的主观能动性,明确每位教师的特长和发展方向,层层激励,师生自主管理学校,使学校始终保持着一种发展、前进的姿态;最后,校长还应该是一位温暖的同行者,与同事们一起携手前进。”无论是在教学研究方面,还是在学校管理方面,学校的发展凝结着刘岩林校长和同事们的教育智慧。
 
  
  枣花朵朵 向阳绽放
  
  叶圣陶说:“一朵花、一棵草,它那发荣滋长的可能性,在一粒种子的时候早已具备了。”
  
  青岛枣山小学建校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内,就有30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级比赛获奖,多次在全国健美操大赛、啦啦操大赛、机器人WER2015赛季中国锦标赛、科技DI创新思维中国赛区大赛中,均获全国一等奖、世界锦标赛一等奖。学校还承办了2016青岛市中小学生机器人竞赛,承办了两岸三地小学课堂教学重构语文研讨会,承办了中央教科所基础教育研究所组织的“全国学校文化内生和课程再造现场会”并做经验介绍,承办全国第三届语文整体改革实验研究青岛年会,应邀在“全国核心素养与课程改革论坛”和第四届海峡两岸教育论坛做课程建设与实施方面的汇报交流。学校活动讯息及经验被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及报纸媒体报道60余次。“小枣花们”徐徐绽放,满载赞誉的背后,是学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成果,更是对管理者独具匠心的教育智慧和管理理念最好的诠释。
  
  刘岩林校长认为,教育办学要立足实际,学校要建设独特的校本课程,形成个性的教育教学体系,为此,她提出并引领实施了“枣花朵朵开”课程体系。“课程是学校育人的载体。学校构建的‘枣花朵朵开’课程,让我们能够站在整体育人的高度去思考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与国家的教育方针相吻合,也符合当下素质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也是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紧密融合,为学校的育人目标服务,体现了要育什么样的人,就要有什么样的课程。”刘校长如是阐述该课程体系。
  
  “枣花朵朵开”课程分为国家基础课程、学校拓展型课程和学生个性化课程三个维度,从“身心健康、国际视野、学会学习、艺术审美、学会生活、勇于创新”六个方面着力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开办了一系列个性鲜明的特色课程,建设了“枣山书苑”、“海洋探秘馆”、“家艺烘焙室”、“生命探究空间”、“机器人教室”等学生喜欢的硬件设施,让学生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同时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得到更好的张扬。
  
  “学校不仅是学生接受教育的场所,更是孩子成长的地方,我们以‘微笑’的表情来建设‘幸福’的校园,发展孩子们的个性化,同时也培养他们张扬个性的能力,让他们在学习中收获快乐,借兴趣开动脑筋,一点一滴成长,一步一步绽放自己的光芒。”在刘岩林校长的眼中,每名学生都像是向阳而生的枣花,生机勃勃、馨香四溢,终将绽放。
 
  
  一张一弛 智慧家教
  
  学生和老师眼中的刘岩林校长是温暖、睿智的师长,在儿女的眼中,她就是一位可以无话不谈的朋友。谈及家庭教育,刘校长说:“我认为教育需要张弛有度,家庭教育包括很多方面,父母首先要帮助孩子‘立德’,在孩子的人品养成方面严格要求;而对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则可以适当放松要求。”她认为,家庭教育应该打破只注重孩子学习成绩的陋习,注重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将孩子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在日常相处中,她不仅是一位随时为孩子答疑解惑的母亲,更是孩子的亲密好友,这种朋友式的相处,让她能更加深刻地了解和参与孩子的成长,她用自己的爱与智慧带领孩子去观察、去接触、去融入这个世界。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还要找准自己的定位,相互配合。”刘岩林校长的教育智慧还体现在家庭教育的分工上:“首先,父母的教育目标要一致,在同一件事情上两人观念相同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其次,父母要各自分工,比如母亲有耐心,就可以从细节方面把握,而父亲则更像是一名舵手,掌握着全局教育。”对于当下很多家庭中父亲教育容易缺失的现状,刘岩林校长认为,作为父亲,一定要为孩子起到榜样作用,爱父母、爱妻子、对待朋友真诚,这些都为孩子树立了“爱的榜样”,父亲的教育是家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寒假来临,校长亲授三大家庭教育经验
  
  ① 陪孩子读书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读书不必太过限制书的范围,只要孩子读的就是好的。鲁迅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在刘岩林校长看来,读书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与孩子共读,也是走近孩子思想的一种方式。“我们经常同孩子一起读书,相互交流读后感,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掌握了知识,更能随时纠正孩子不恰当的观点,引领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刘校长同时还强调,“要鼓励孩子读整本的书,培养孩子的耐心和思维逻辑性。”
  
  ② 带孩子去旅行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当孩子看到的世界大了,他才能更加宽容、坦荡,也会更加独立。带孩子旅行在近几年来也是一个热点话题,谈起旅行的意义刘岩林校长说:“带孩子旅行的好处不一而足,我身边很多朋友都经常带孩子旅行,这些孩子往往在礼仪、心胸、气质等方面表现出良好的教养。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可以让孩子受益终身。”
  
  ③ 鼓励孩子练字
  
  “小学的孩子往往缺乏专注力,通过练字可以培养孩子的这种品质,养成习惯后孩子就能在很多方面受益。”刘岩林校长说,“习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古人称作描红。如今,书法课也成为一门特长课,很多家长会送孩子去学习书法。其实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随时鼓励孩子练字,孩子在习得一手好字的同时,也培养了耐性和注意力。”
  
  教育的过程是一种艺术的事业,更是爱的释放,是智慧的研习,夸美纽斯说:“只有受过一种合适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而终究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合适的教育,这仍需要每个教育者不断地探索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