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大咖秀

校长说:如果对孩子的教育不够严格,那就会……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对孩子进行严格的教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代代相传的教育手段。家长对孩子进行教育就是要对孩子提出要求、设定限制、适当惩罚、及时纠正。到了今天,大众对这一点却有了更多的争议。一方面,一部分人支持欧美自由式博雅教育,重视被教育者的优点,点拨提拔,循循善诱。另一方面,很多家长认为中国教育还是需要传承传统教育的精华——“严师出高徒”。针对当代孩子的教育,是否还需要严格,青岛教育培训网有幸采访到青岛旅游学校王钰校长,王校长对教育是否需要严格有自己的理解。
 
让孩子意识到做错事要承担责任
 
  有些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进入中学后,在校园,对学校的规则无视;回到家里,对父母的话毫不在意。这与老师、家长的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关系,他们没让这部分孩子意识到做错事要承担责任。管理者、教师、家长往往在严格方面作为不够,导致孩子在日后的生活中,对破坏规则毫无愧疚。
 
  王钰校长对这件事有深刻的理解,他说:“有些学生在进入到优质的企业单位时,企业的要求学生通常立马就能做到。而学校三令五申的政策,学生却常常在‘捉迷藏’。社会教育是通过让做错事的人承担违规违纪的后果,用高昂的成本让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企业中常常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学校本着说服教育的原则,缺少有效的手段追究学生做错事要承担的责任。但是有些学生明明知道做某件事不对,在逆反心理的驱使下,故意做出违反规定的行为。当老师批评的时候,就以各种借口和辩解来推卸应承担的责任。责任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动负责的担当和承当责任的勇气,二是精益求精、尽善尽美的态度。大国工匠就是责任感的代表。青岛旅游学校一直致力于构建责任教育体系,努力培养学生做一个负责任的人。我们提出“不为自己找借口,不给他们添麻烦”的教育口号。号召全体学生“主动担当,认真做事”“让大家因你的存在而幸福,让旅校因为而精彩”。
 
民主教育不等于放纵
 
  王钰校长谈到家长如何教育时,提到:“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常常没有守住底线,在培养孩子时没有将原则贯彻到底,孩子长大后,根本听不进去家长的教诲。有些家长认为应以西方民主开放式思想教育孩子,但是民主不等于放纵。家长在孩子还小时,就应树立权威,守住底线。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层层突破家长的教育底线,进入校园时,孩子身上的问题将更加难以纠正。”
 
  民主教育不等于放纵,对孩子的教育要严格也不是以扼杀孩子个性为代价。只有将严格从小贯彻到大,才能为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偶尔严格,偶尔放松,只会让孩子思想混乱,教育的效果事倍功半。使孩子天性中存在的劣根性得到教化,习惯于接受教育,习惯于他律的限制、要求,建立内在的心灵秩序,才能为成为自律和自主的人打好坚实的基础。
 
 
严格不等于严厉
 
  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把握严格与保持孩子天性之间的平衡呢?严格教育孩子,而非严厉。严格,指的是原则,是价值观,是基础的是非判断;严厉,在教育的过程中,容易滑落为愤怒、情绪失控、非理性。严厉绝非我们教育的手段。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常常难以区分严格和严厉的界限。
 
  王钰校长在谈及这个话题的时候,告诉我们他亲身的经历:“在韩国济州岛上,有一座名叫‘思索之苑’的盆栽艺术园林。有一次,我去到了那里,触动颇深。韩国人成范永凭借双手和坚韧顽强的毅力,在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把三万多平方米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锦绣园林。思索之苑是世界最大的盆栽公园,素有‘“遐想的庭院”’之称。思索之苑里面里有一个牌子,写有这样一段文字:会修剪树木的人才会养护树木。树木如果任由他自然生长,就会互相妨害,既影响采光,也影响生长;既不能成长为景观树,也不能成长为木材,随风易折,互相影响。这个理念放在教育中也同样适用。孩子在这个社会上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是立于社会之中,受社会中各项规则制约的,如果家长没有从小为孩子‘剪枝’,长大后社会的‘剪枝’,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在生活中,家长对孩子严格要求,常常会担心否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创造力等,其实大可不必。但是,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过于严厉,这时需要担心的是,家长是否会携带不好的情绪,并把负面情绪传递给孩子。我们都知道,规则不会伤害孩子,恐惧、愤怒、焦虑的情绪才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
 
  当代社会中,家长在中西方教育理念激烈碰撞下,不知该如何选择。各种教育理论思潮如滔滔江水滚滚而来,各有道理各有侧重,但这些理论都有一个前提:家长要掌握严格与严厉之间的界限,过犹不及。严格教育需要过程,循序渐进。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要将原则坚持到底,从孩子小时候做起,做到严中有爱、严中有度、严中有理、严中有方,才是对孩子的未来负责,对社会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