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孩子迈入校园的第一天起,他们便开启了成长和蜕变的征程。照顾自己、学习知识、判断是非、结交朋友......脱离家庭这座城堡,由受您保护的公主王子成了一个个独立的小战士。
晚餐时,您会听到孩子叽叽喳喳地讲述学校里发生的故事。谁考了第一、谁出了糗、课堂上的趣闻、今天的游戏、谁和谁传小纸条了、哪个老师特别好玩儿、哪个老师特别“坏”......
到孩子讲老师坏话的时候,您都怎么对待?此时您的回答,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对此,青岛教育培训网有幸邀请到青岛烹饪职业学校校长吕雪梅,就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和探索。
吕雪梅校长表示:“碰到这种问题,不要急于和孩子进行教育,多倾听观察孩子的言行,不要盲目助长孩子对老师的负面情绪,要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沟通。”
首先,情绪一旦产生就不会自动消失,它只会积累,到一定程度,找到突破口进行宣泄并抵消。
举个比较普遍的例子,儿子对母亲说:“妈妈,我们老师特别偏心,总是关注那几个同学,其他人都不管!”母亲义愤填膺地回答:“你们老师怎么能这样呢?对其他同学不公平。”
吕雪梅校长表示,孩子表达观点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用谈话的方式宣泄内心的不满以达到情绪的平衡。此时您肯定了孩子的观点并进一步批判了老师。孩子会感受到您对他情绪的理解,甚至找到了他们认为“权威”的“理论依据”。孩子的不良情绪虽然会被抵消但是后果并不会太理想。
未来的日子里,母亲可能会经常听到孩子向她倾诉老师偏心的种种事例。由于孩子对该老师的认可度直线下降,直接导致孩子的该科成绩下滑。老师也许会因为成绩问题和孩子家长产生一系列的交集。家长也会就此问题和孩子交流,无论何种方式,对于孩子来说至少都不会是特别愉快的体验。由于前期对讨厌老师的观点得到了认可,孩子此时会对老师产生更深的抵触情绪,在相关课程的学习上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怎么扭转局面?如何将孩子的吐槽和抱怨变成教育的良机?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每当问题出现,教育的机会也如期而至。”
当孩子向您抱怨老师的时候家长可以做好下面两种沟通:
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与孩子沟通无外乎有两种途径:一是无声的沟通。二是有声的沟通。
1、说无声的沟通,包括运用肢体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沟通。肢体语言内容很丰富,家长的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个手势、一个小动作,都可以给孩子传递有效的信息。比如孩子做得好的时候,愉快的注视着他,竖起大拇指,有时比反复说:“孩子,你真棒!”效果要好得多。在孩子沮丧的时候,拍拍他的肩膀或摸摸他的脑袋,给予一个鼓励地微笑,也许比你说一大堆安慰的话语还有效。书面语言也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尤其是当话语交谈面临困境的时候。当家长和孩子刚刚爆发冲突,双方都在气头上,谁也不听不进谁说的话,在冷战期间给孩子写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有些话,当面不好说,但在信中间可以说得很清楚,看信的人也会冷静地思考事情的是与非。有的家长很忙,见孩子的机会少,给孩子写个留言条,也可以达到沟通的目的。
2、多数情况下,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是通过交谈来完成的。要使交谈达到预期的效果而不是不欢而散,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1)听比说重要。和孩子交流的时候,家长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一个耐心的听众,而不是个发号施令的指挥者。学会倾听孩子说话,是交谈中最重要的环节。
(2)学会怎样说。同样一件事情,你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可能造成完全不同的后果。所以沟通时掌握一定的语言艺术相当重要。家长与孩子沟通时,应注意说话的语气,用低缓、温和、亲切的语调和孩子说话,这会使孩子情绪稳定,愿意和家长交流。家长要善于提问,引发孩子的思考。常用的提问方式有:①关怀式提问:如“现在你为什么烦恼?”“你希望妈妈怎么做呢?”②接纳式提问:如你现在一定很难过?”“你觉得老师愿冤枉了你?”③差异式提问:如“你觉得高中和初中有什么不同?”“你觉得现在所在的班级和过去相比怎么样?”④选择式提问:如“这件事是你自己向老师说,还是妈妈去向老师说呢?”等等。
(3)让孩子保留一点隐私。再民主的父母也不要奢望孩子把所有的一切事情都告诉你,毕竟,他是个独立的个体,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独立性会逐渐增强。这是好事,因为任何父母都不可能陪伴孩子一辈子,孩子总要学会自己面对自己的人生。
孩子的成长与成熟需要一个过程,孩子说老师坏话时表明他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能会悲观失落,可能出现较大过失时,可能会内疚害怕,当孩子处在任何一种情绪波动时期,家长即时进行引导教育,都可能平稳孩子情绪,帮他走向成熟。